投稿邮箱:tougao@114cha.com

速录资讯
唐亚伟:语音识别不能取代速记
2017-06-29 08:55     【字体: 】     【 关闭 】    

  唐亚伟一直在学术领域很有声望,但在年过90岁以后才开始拿奖。2005年,他发明的亚伟中文速录机获得“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”;2006年11月,他获得我国中文信息处理领域最高科学技术奖--钱伟长中文信息处理科学技术一等奖以及2006年度“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”。熟悉唐亚伟的人都知道,能获得这几项分量十足的奖,是缘于他的执著。

    一本书决定人生轨迹

    1915年生人的唐亚伟,由于父亲早逝,五岁便开始和母亲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。在中华三育大学读书时,为了挣学费,他勤工俭学给校长当秘书。在当秘书过程中,他总是感觉中国文字和语言之间在速度上的差距非常大,从而萌生了寻求一种能够快速、完整记录下文字的想法。一次偶然的机会,他在南昌旧书店里看到一本最早的关于速记的书《传音快字》(蔡锡勇著),就是这本不起眼的书,使他萌生了对速记的兴趣,决定了他的职场人生。由于每天都要记录校长口述的大批公文、信件,唐亚伟试着用一些简单的符号来代表文字,书写速度果然快了很多。于是,他结合汉语的结构、读音、语法学、词汇学原理,同时吸收国际速记学原理,创造出“流线体中文速记音符总表”和“字符略法表”。

    随着抗日战争全面爆发,唐亚伟跟母亲一起流亡到了重庆。当时,抗战后方的许多单位都需要书记员,唐亚伟很容易找到一份工作。当看到周围的流亡青年却为生计走投无路时,他萌发了把自己的中文速记教给大家的想法。办学首先需要教材,当时纸张非常贵,他的母亲帮他借钱印了100本《规格化亚伟中文速记学》,学校就这样开张了。不幸的是正准备开班,遇到日本飞机轰炸,学校荡然无存。遭受巨大打击后,唐亚伟顶住经济压力继续筹办学校。1938年,唐亚伟的第一所亚伟速记学校在重庆诞生。1942年春,冯玉祥将军出任学校董事会董事长,陶行知、李公朴、顾执中等社会名流担任董事。

    从此,唐亚伟以“格瑞格”方案椭圆体为蓝本的中文速记成为中国速记界的主流,以至于中国速记都直接简称为“亚伟式速记”。

    发明灵感缘于钢琴演奏

    随着计算机的应用和普及,用笔速录已经落伍。于是,唐亚伟想发明一种可以取代笔的机器。“既然弹钢琴可以一只手弹主旋律,另一只手弹和弦,还可以交叉弹奏,那么电脑速记完全也可以采用双手同时敲击键盘输入的方法,并且两只手同时敲击键盘,记录的速度自然能够明显提高。”唐亚伟从钢琴演奏上受到启发,但这个想法引发的下一个问题是,必须抛弃现有的计算机键盘,重新研制一种新型的速录键盘。

    凭借深厚的速记功底、编码能力和扎实的拼音功夫,唐亚伟重新对键盘进行设计。面对26个字母,声码需要用几个键、韵码需要用几个键、按键相互之间的关联等等,成为他每天琢磨的重点。1993年,唐亚伟终于拿出了一套完整的电脑速记编码方案和速录键盘设计。当时,唐亚伟对这个设计充满信心,但对于委托的软件开发一窍不通。于是,他提出“免费提供速录培训”的口号,凡来参加者中午还管顿饭。这些学员在复印键盘上,按照唐亚伟设计的指法学习速录。一个月后,10台单独焊制的速录机制做了出来并交到学员手中。这10台机器串在一起,通过电脑显示器可以看见各个学员敲打编码的熟练情况。半年之后,委托开发的速录软件装进电脑。唐亚伟终于看到自己设计的方案,能够将汉字显示在电脑显示器上。1994年5月19日,在经过新一轮改进之后,唐亚伟的速录机首次在全国计算机展示大会上亮相,赢得了专家的好评。

    语音识别不能取代速记

    1995年,在荷兰举行的第41届国际速记联合大会的展厅里,各国代表惊奇地发现中文电脑速记机后,纷纷竖起大拇指。一位外国企业家感慨地说:“我以前在企业给员工开会,很多内容未能及时记录下来,当时的灵感和智慧因此流逝。如果能利用速记把现场发言的精华记录下来,这对企业今后的发展十分有益。”国家科委也对“亚伟中文速录机”专利技术给予了高度评价,认为“它填补了我国计算机电子速记技术的空白”,将其列入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。

           

【免责声明】: 本站部分文章和信息来源于国际互联网, 本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学习之目的,内容由热心网友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。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立即联系管理员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对使用本站信息和服务所引起的后果,本站不作任何承诺。
分享到: